陆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陆峰教授访谈
2018年5月3日,专委秘书处采访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青年千人计划陆峰教授。下面是采访实录。
陆老师,您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计算机视觉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入选“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围国家第十二批海外高层人才引进名单,能否具体介绍一下您现在主要的研究聚焦点,以及您在这个聚焦点上的研究历程呢?
我们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目前的重点研究思路是,发展智能视觉感知与多通道人机交互两条主线技术,并通过二者的结合,探索人机协同的增强智能的实现,并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重要领域中。截止目前,在物体三维重建、材质属性解析、视觉场景理解、人眼眼动计算、手势体感捕捉、语音信息利用等方面,我们均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或正在积极探索。同时,我们也在将人机协同的增强智能这一概念及其相关的核心技术推广应用于民用航空、智能医疗等具体场景中。
能否和大家分享一下您是怎么选择这个研究方向的?您在这个研究方向上前行时,有没有遇到什么挫折,您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BBNC实验室,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视觉多媒体信息处理。因此,在出国读博时,选择了比较相关的计算机视觉方向,并进一步涉足人机交互等方向。在回国后,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我意识到计算机视觉与人机交互技术的融合将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发展,于是确定了新的研究思路。我认为在科研中,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很重要。只要大方向把握住,具体的困难都很容易克服。
您在计算机视觉等领域顶级期刊TPAMI、TIP,顶级会议CVPR、ICCV上均发表了系列文章,请问您对发表高水平论文有什么建议呢?这些文章里面的工作,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我认为能够发表高水平论文,代表个人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学术界的公开认可,还是较为不易的,因此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做到极致,包括研究问题的意义、提出方法的创新性、实验求证的严谨性、以及写作表达的质量等。我感觉,作为研究者,如果能够具有一种“完美主义”的自我要求,会很有帮助。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是2011年第一次在ICCV上发表论文,从毫无经验到最终成功,导师给了我巨大帮助,这一过程让我对如何做高质量研究有了直观认识,算是一种跃迁。
您对以后的研究有什么规划呢?是否会坚持走目前的聚焦点,还是会往其他的方向拓展呢?
在通过感知与交互技术实现增强智能这一总体研究路线上,我会继续坚持下去,因为我对这方面比较有兴趣,而且它也足以涵盖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众多具体方向。而在具体的研究内容上,会不断拓展思路,因为目前计算机视觉及其相关领域发展速度都很快,很多新技术新思想都可以被快速吸纳和融合。
您是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的,能否和众多研究生们分享一下您读博士期间的奋斗历史?在日本读博士和在中国读博士的区别有哪些呢?各自有什么优缺点?
我在国外读博的经历还是比较顺利的。其实在国外最大的困难往往还是在生活上,需要具备较强的自主生活能力,能够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不便和意外。比如我在国外时,碰到的最大问题经常是突然生病和找房搬家之类。在研究方面,对于博士生来说,在国内或国外读博的差别主要是一些外部因素,比如师生合作模式、环境氛围等。虽然对于读博的过程有不小的影响,但其实最终一个博士需要培养具备的能力和品质都大同小异,因此近年来国内博士的水平同样非常高。
在日本读完博士后,您为何选择了回国工作?又是什么样的机遇让您留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呢?
对我本人来说,出国学习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过渡状态,因此在学成回国这一点上是自然而然的,可能主要还是考虑家庭因素吧。而加入北航是有一定偶然性的,因为在计算机视觉方面,国内很多高校和课题组实力都很强。最终综合考虑城市、学科、平台等因素,加上北航对于引进人才的重视,最终选择加入北航。
您现在已经是博士生导师了,请问您是如何选拨博士生,以及培养博士生的?能否和大家分享一下您的经验?
在选拔博士研究生时,我的经验是重点考察学生是否具有成为合格博士的基本素质,例如反应敏捷、敢于尝试、不怕出错、心理承受力强等。这些素质是攻读博士学位,挑战未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事实上,我在去年招收的直博生,虽然本科成绩并非最好,但是基本具备上述特点,因此科研工作开展很顺利,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也能够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我认为这种积极性和不畏困难的心态是博士培养中的关键。
作为80后的新秀,您是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的?您又是如何安排业余生活,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给自己充电的呢?
作为80后,在人生的当前阶段,不可避免要承担来自社会、个人和家庭各方面的责任和压力。坦白说,近些年来,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业余生活相对单调,对家庭的照顾也非常欠缺。因为我家住在顺义,距离学校接近30公里,每天回家后,往往已经过了午夜,家人孩子也都已经休息,感觉很有亏欠,也很感谢家人的支持。这可能也是和我同龄的很多人面临的共同难题,需要做出更好的平衡。
您最想和众多博士生、学术研究路上的菜鸟们分享的是什么?
说一些我近年来自身的感悟吧。首先,在人的一生中,能够投身科研,成为一个合格的博士,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种收获不仅是学术上、事业上,更体现心态上、意志上。其次,现在从事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恰逢其时,赶上了很好的历史机遇。相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获得更多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并且形成真正落地的应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个时代切忌浮躁,大量研究工具的出现使做出成果变得看似容易,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忽略了对理论基础的真正掌握。作为博士生,我建议不要过于急功近利,多和真理较劲、多和自己较劲,把基础打牢,仍然是成为一个合格博士的必由之路。
陆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青年千人计划教授、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2016年通过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项目评选,入围国家第十二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名单。 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学士、硕士学位,于日本东京大学信息学院获博士学位。2013年起任东京大学特任助理教授。曾在松下新加坡实验室、微软亚洲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从事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具体研究内容:基于视觉的三维模型重建、基于视觉的物体属性理解、人眼视线跟踪交互、图像视频处理和编解码、以及上述技术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中的实际应用。 长期研究目标:让计算机“精准快速”理解视觉场景,并与人类“自然高效”进行交互,在此基础上达成真正沉浸式、可交互、高智能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并重。 近期在计算机视觉等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TPAMI)、 IEEE Trans. Image Processing(TIP)、顶级会议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CVPR)、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ICCV)等国际知名期刊杂志上发表系列文章。参与多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深入研究人类交互行为、材质感知等科学问题;主持包括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担任IEEE TPAMI、IEEE TIP、IJCV、IEEE TIP等二十余种顶级和重要国际期刊长期审稿人,及IEEE CVPR、ICCV、ECCV、ICCP等十余种顶级和重要国际会议的审稿人;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和客座编辑;担任多个领域重要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虚拟视觉专业委员会委员、计算机视觉专业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余烨、黄岩、张汗灵)